3月5日,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在2025年政府工作任務中提到,要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已經達到世界的超強規模,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材料、裝備等中上游領域也形成了一批龍頭企業。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4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
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要求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同時加快新型儲能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這都將為鋰電產業鏈帶來持續向上的刺激活力。
2025年兩會期間,來自鋰電池、電動汽車、低空經濟領域的人大代表也帶來了多份提案,涉及了新型儲能、產業生態完善、換電模式、電池回收、低空經濟等不同產業環節的優化建言。
鋰電產業鏈
曾毓群:完善新型儲能市場參與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建議,完善新型儲能市場參與機制,包括拉大峰谷價差、豐富輔助服務交易品種、完善容量補償機制;建立新型儲能定期安全檢查制度。
為實現政策落地,曾毓群建議進一步完善儲能的市場參與和保障機制,提升新型儲能的市場化運用水平,加快推動儲能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具體建議有:
完善電價機制,應著力于拉大峰谷價差,為儲能等靈活性調節資源創造合理的盈利空間。基于現行的電價機制,擴大電能量市場交易電價的浮動范圍,讓電價有效反映時點電能量供求關系。
完善成本疏導機制,可以考慮豐富適合新型儲能的輔助服務交易品種,并推動輔助服務費用向電力用戶側分攤,讓儲能成本得以合理疏導。通過增加爬坡、系統慣量等符合新型儲能技術特點的服務品種,可以為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提供所需的調節能力。同時,電力輔助服務作為一種公共產品,應遵循“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推動所有受益主體共同分攤。
完善容量補償機制,應加快出臺新型儲能容量電價核定規范和實施細則。短期內參照抽水蓄能和煤電,完善新型儲能的容量電價機制,實現“同工同酬”,破除靈活性資源之間的不公平競爭;長期則適時向容量市場過渡,通過市場定價機制有效反映充裕性稀缺程度。
劉靜瑜:保護產業創新生態
劉靜瑜聚焦整治“內卷式”競爭,提出——關于警惕專利“武器化”破壞產業創新生態,加劇行業“內卷”的建議。
隨著產業“內卷”式競爭的加劇,“專利武器化”現象日益凸顯。“專利武器化”嚴重異化了知識產權制度,背離了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的宗旨,極大的增加了市場法律風險和企業運營成本,加劇產業惡性競爭,更破壞創新生態,亟需通過完善審查標準、遏制非正常申請、優化專利布局監管等措施重塑制度本源。
劉靜瑜建議:1、推動行業自律與協作;2、加強對“武器專利”惡意訴訟的規制;3、審查專利“武器化”的申請行為。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雙碳目標提出五周年,更是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的關鍵年,推動產業園區綠色低碳轉型意義重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第二批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劉靜瑜指出,零碳園區建設對促進產業升級、增強區域競爭力、統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零碳園區建設還存在相關政策、標準、關鍵技術等方面的問題。
劉靜瑜建議:1、制定零碳園區建設總體工作方案和細則2、建立并逐步健全零碳園區相關標準體系3、進一步加大零碳關鍵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投入4、加大財政及金融政策支持5、采用“分類定標-分批實施-重點突破”的差異化改造策略,對既有園區實行分類分批改造6、探索“綠電直供+碳資產運營”模式,完善電力輔助服務市場等。
姚金?。航鉀Q新能源產業發展中的新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姚金健創新工作室”帶頭人,國軒高科試制工程分院試制機加部總監姚金健提交了《關于支持和鼓勵全國范圍推廣應用移動補電車的建議》、《關于打通鋰電池物流運輸堵點維護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建議》、《關于夯實高水平自立自強根基,鞏固中國鋰電池產業全球領先優勢的建議》等五份建議。
其中,針對充電基礎設施存在的車樁比不協調、充電樁安裝難、充電潮汐現象等問題,姚金健建議:加大對移動補電領域科技領軍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大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力度;完善關于移動補電車的基礎設施規劃和政策配套;強化技術創新和產業鏈協同;優化市場環境和消費激勵;拓展國際競爭力和標準輸出。
圍繞我國鋰電池物流運輸領域面臨的諸多挑戰,姚金健提出了將鋰電池從第9類危險品目錄中摘除;加快推進鋰電池鐵路運輸改革經驗總結推廣;提升鋰電池公路運輸效率;強化安全管理;推動國際合作與交流等建議。
針對鋰電池產業的發展面臨的技術瓶頸、供應鏈風險、人才困境三大核心挑戰,姚金健則提出了實施下一代電池技術攻堅工程;構建自主可控供應鏈體系;強化基礎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人才培養等具體建議。
張天任:打造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安全閉環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天任建議,推動電池循環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安全閉環。
張天任建議,構建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生態體系,強化溯源體系數字化建設。動力電池需建立電池生產商、整車企業、回收企業的綜合利用生態體系,形成聯動;探索適合的商業模式,整合行業資源,構建覆蓋面廣、可持續的回收和綜合利用網絡;完善信息溯源平臺,構建從電池生產、使用、綜合利用、報廢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溯源系統,實現電池管理系統(BMS)的運行數據與電芯數據全部后臺傳輸,信息系統可以對電池單體數據的實時溯源進行查詢,并實現大數據平臺對電池殘值評估支撐,同時實現電池最終的正規流向。
張天任提到,動力電池的材料具有巨大的減排潛力,動力電池的回收是減少與電池生產相關環境影響的有效方法,會降低較大比例的材料生產能源要求,降低和緩解對礦產資源過度開采和進口的依賴,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同樣能大幅削減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總量。搭建動力電池碳排放數據管理體系,包括核算標準、產業鏈數據、核查保障等板塊,有效引導產業鏈共同減排。
此外,張天任還建議國家研究制定《低空空域管理法》,促進低空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加強低空飛行安全管理。總結試點省份成功經驗,完善配套制度規范,在飛行審批、空域使用規劃等方面制定詳細操作指南和標準流程,形成全國統一的低空經濟管理制度體系。
同步構建低空空域管理體系,加大對低空新基建的投入,建設先進的空管系統、通信導航設施等基礎設施,提升低空飛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陳雪華:金融支持為“走出去”保駕護航
全國人大代表,華友鈷業董事長陳雪華指出,當前,新能源鋰電行業的龍頭企業正在加快高質量“走出去”的步伐,但傳統的金融服務已不能滿足企業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他呼吁中國金融機構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進一步重視對“走出去”企業的金融支持,加強跨境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創新跨境金融產品與服務,為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
他建議,國內險企加大對“走出去”中資企業的承保支持,特別是國央企龍頭險企帶頭提高承保份額,提供穩定的承保能力,逐步實現中資項目更多由中資保險公司主導。
同時,開發適應不同類型“走出去”企業需求的融資產品,如出口信貸、全球授信業務、并購貸款、銀團貸款等,利用跨境人民幣貸款、境外發債、跨境資金池等工具,幫助企業優化資金配置,支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企業構建全球產業鏈。
針對能源金屬供應鏈安全,陳雪華指出,LME在全球金屬交易領域堪稱翹楚,其交易價格和庫存波動,牽動著全球銅、鋁、鎳、鋅、鉛、錫等有色金屬的生產與銷售脈絡。
他建議,國家相關部門與企業攜手并進,加快促進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在上海,寧波等地設立交割倉庫,以此筑牢我國金屬供應鏈之安全防線,國際市場的價格話語權,切實提升保供穩價水平。
李良彬:健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贛鋒鋰業董事長李良彬建議,健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體系,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規劃環評、建設項目環評協調聯動機制,把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成效評估作為優化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的重要依據。
李良彬提到,各地在推動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面開展了有益探索與嘗試,但目前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在落地實施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配套立法不夠健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設計多以宏觀引導要求為主,大多為效力層級較低的規范性文件,缺少國家層面專門性的立法,地方立法的強制力較低。現有的構成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體系的法律文件,適用范圍有限。
此外,技術標準不夠完善,還未出臺技術指南、總綱、標準,圍繞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應用、監管和考核等配套制度仍相對不足,管控單元劃定、準入清單編制和信息平臺建設等技術規范要求還不明確。
新能源汽車
李書福:加大電動汽車換電體系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聚焦雙碳目標和綠色發展,提出建議加大電動汽車換電體系建設,以及推廣應用甲醇汽車、助力交通領域碳中和。
針對補能模式,李書福認為,車電分離的換電模式,與傳統的充電樁補電模式相比,具備高效補能和降成本兩大優勢。然而,換電模式在車電分離的整個生命周期環節和生態建設中,尚有一些配套政策措施亟待突破。
為此,李書福建議:
第一、加快明確換電站建設、高低壓箱變、土地及建設審批的相關規定,將其納入國家市場管理規范體系內。
第二、進一步完善換電車型相關政策法規,對換電車型公告法規進行優化,建立換電車型專屬的公告認證體系,形成車電分離下的車與電池的分開認證。同時,進一步完善國家關于新能源車的溯源系統,針對車電分離模式做適應性(如車電分離保險)的優化。
第三、加速推動換電模式標準化、通用化。
陳虹:自主創新驅動汽車產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上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虹指出,汽車業助力落實“雙碳”目標,不僅要繼續擴大新能源產品的普及,還要在生產端和使用端共同發力,推動全產業鏈實現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建立健全支持汽車產業低碳發展的政策措施,希望盡快出臺汽車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專項規劃,加快推進汽車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并通過持續豐富政策工具箱,與新能源車補貼政策、積分政策等有效銜接,進一步降低制造、流通、使用等環節的成本。
另一方面,加強產業鏈布局與低碳技術研發創新,對鋰、鈷等上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與掌控,保證產業鏈安全;推動“官產學研”各方形成合力,通過技術孵化、項目示范等方式,加快清潔能源、綠色制造等技術落地,以及原材料的循環利用。
同時,進一步加大對新能源車使用端的支持力度,如,持續完善充電樁等配套設施建設,提供充電電費優惠等,進一步形成鼓勵低碳產品消費的氛圍。
馮興亞:換電模式與電池回收雙軌并行
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指出,當前換電模式面臨“建設成本高、規劃不統一”的瓶頸,呼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統籌換電站布局并統一電池標準,以降低用戶補能成本,加速普及換電車型。
同時,針對動力電池回收難題,他建議出臺專項法規標準,完善回收利用體系,推動產業鏈綠色循環。
馮興亞還將視野投向更廣闊的科技領域,主張電動汽車與載人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產業協同發展,通過共享電車技術、產學研協作,打造低空經濟新增長點。
他還提出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化,建議加強核心技術攻關與示范應用,搶占全球智能裝備制高點。
雷軍: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提出,加快推進自動駕駛量產、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號牌設計等建議。
雷軍指出,目前充電樁、車載硬件、輔助智能終端等方面仍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如充電樁建設需持續優化布局,汽車生態設備接口不統一,汽車生態配套產品較為匱乏、缺乏統一標準等。
對此,雷軍建議,一是推動充電設施互聯互通,有關部門出臺政策建立統一平臺,推動車企和樁企之間的數據共享與互聯互通,充電樁信息全國統一可查,避免閑置或低效使用;制定統一的超充設備技術標準、通信協議,優先推進新投建、核心商圈以及高速公路等稀缺資源地段的大功率快充樁互聯互通。
二是開展車載硬件技術協議標準化建設,有關部門組織行業共同制定汽車車載硬件和終端設備的接口標準、軟件通信協議規范,提升生態開發者開發和創新的積極性,增強同類型產品在不同品牌和車型的適配度。
三是鼓勵車企開放智能生態,建議國家引導汽車行業借鑒智能家居模式,推進行業內外共同制定車聯網的有關技術和標準,實現多場景智能終端產品互聯互通。
此外,雷軍還建議優化新能源汽車號牌設計,做好試點探索。
尹同躍:加速推進新能源汽車納入碳交易管理
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表示,汽車行業推動新能源汽車替代燃油車將有效改善汽車使用環節碳排放。相比傳統燃油乘用車,現有新能源乘用車每年在使用階段減少碳排放1500萬噸左右。
目前,汽車行業因制造環節碳排放較少,未納入碳排放管理重點行業,但是如果能考慮新能源汽車在使用階段對碳排放量減少的有效性,應該利用碳交易手段積極鼓勵行業車廠轉型新能源車生產。
在此背景下,尹同躍建議:
一、工信部等部委重點研究新能源汽車在使用階段減少碳排放的效果,將它作為鼓勵傳統車廠轉型新能源汽車生產的抓手,從而進一步擴大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
二、擴大碳交易行業范圍,將汽車行業包括在內,讓汽車企業參與CCER進入碳市場進行交易。
三、鼓勵跨行業企業通過碳市場交易推進國家“雙碳”目標實現,汽車行業將受惠跨行業碳交易得到轉型新能源汽車生產的經濟效益。
張興海:支持川渝地區新能源汽車一體化發展
經過多年發展,汽車產業已成為成渝兩地重要的支柱型產業,且互補性非常強。尤其近年來,在“雙碳目標”指引下,兩地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得到進一步強化。
為此,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重慶市工商聯主席、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創始人)張興海建議,從川渝新能源汽車發展一盤棋的角度出發,推動川渝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尤其是能源)一體化、核心技術研發及應用一體化、應用場景一體化,通過整合資源稟賦,唱好“雙城記”,共同打造川渝萬億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推進川渝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低空經濟
何小鵬:建立eVTOL駕駛員資質認證管理體系
有人駕駛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作為未來城市空中交通(UAM)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面臨日益迫切的駕駛員資質管理需求。全球多個國家已開始進行相關立法和標準研究,但中國在這一領域仍處于起步階段。
由于eVTOL航空器在設計和技術上的獨特性,與傳統航空器存在顯著差異,現有的駕駛員資質認證體系無法滿足其要求,亟需建立一套針對eVTOL航空器特殊設計和運行特征的駕駛員培訓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建議,建立eVTOL航空器駕駛員分類分級認證體系,制定和完善相關的駕駛員資質和培訓管理要求;制定傳統航空器飛行員轉成新型eVTOL航空器的培訓要求;完善eVTOL模擬機和訓練器的鑒定標準等。
朱鼎?。捍蛟焐罡巯刃性圏c低空經濟示范區
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朱鼎健建議,對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發展進行整體規劃,選擇深圳、香港先行先試成為低空經濟示范區,對政策法規和統一規則等進行協調對接,聯手打造低空經濟文旅品牌,逐步推動大灣區其他城市參加,實現從“天空之城”到“天空之灣”的轉變。
在低空經濟先行先試尤其是在應用場景方面,深港兩地的物流配送、應急救援、旅游觀光等領域需求交集,因此可以做一個先行先試的試驗場。建議總體規劃明確深港低空經濟先行示范區,特別是在產業鏈互補、科技研發合作等方面進行規劃和政策引導,加速低空經濟產業化國際化。
朱鼎健建議,兩地政府部門牽頭,聯合成立低空經濟政策法規制定與協調工作小組,組織交通、民航、科技、法律等多領域專家參加,針對法規差異、審批流程分歧等問題進行研討,制定統一切實可行的規則。選取部分低空經濟應用場景,如跨境低空物流、低空旅游等,作為政策法規協同試點,積累經驗后逐步推廣至整個大灣區。
陳騰飛:推動低空經濟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廣州市人大代表、億航智能總設計師陳騰飛表示,今年載人無人駕駛航空器將開啟商業化運營,也有越來越多的低空航空器進入適航審定和試點應用階段。
他建議,加快廣州市適航審定和飛行試驗服務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示范應用場景的打造,讓低空經濟“飛起來”,推動產業規模持續擴大,使其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力。
具體包括:加快推進低空飛行綜合試驗基地的建設,并積極引進優質企業和人才,確?;A設施建設和應用驗證工作能夠在航空器適航審定、試驗試飛及場景探索等領域保持行業領先地位。
同時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低空飛行器應用場景拓展。例如,支持企業參與低空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快已經相對成熟的低空航空器產品的應用場景拓展等。